推荐期刊
联系我们
【摘要】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间于我院门诊就诊的偏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丙戊酸钠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药物副作用发生率。结果:丙戊酸钠治疗组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使用。
【关键词】丙戊酸钠;偏头痛;临床疗效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属于血管性头痛范畴。偏头痛的临床表现是发作性的一侧或两侧头部疼痛,疼痛多呈搏动性,且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症状发作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目前本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5%,患者以女性居多,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3。本病约有60%的患者有着明确的家族遗传史。同时本病还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转变为慢性偏头痛[1],长期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主要有非甾体抗炎药物、麦角碱类药物、曲坦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及抗癫痫药物等,由于本病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用药的目的性不强,临床疗效也不是十分理想。丙戊酸钠原为抗癫痫药物,但是近年来临床应用发现其有着治疗及预防偏头痛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在治疗偏头痛时的临床效果及药物副作用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就诊于我院门诊,经《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2]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为偏头痛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丙戊酸钠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每组患者各3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在32~55岁之间,平均37.5岁;病程在1~5年,平均为2.3年;其中无先兆偏头痛患者3例,有先兆偏头痛患者27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29~53岁之间,平均35.9岁;病程在2~4.5年,平均为2.7年;其中无先兆偏头痛患者2例,有先兆偏头痛患者2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发病类型经统计学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临床观察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发作期头痛较轻者予阿司匹林300mg日两次口服,甲氧氯普胺10mg日一次口服治疗;头痛剧烈者予舒马普坦100mg口服治疗。预防期予氟桂利嗪10mg日一次睡前口服治疗。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在发作期即加用丙戊酸钠口服,从200mg日两次开始,根据患者疼痛情况及药物的耐受性,逐渐增量至300—600mg日两次。疼痛消失后继续予丙戊酸钠口服治疗。两组患者改变饮食习惯及作息时间,在治疗期间如出现其他临床表现则予对症处理。
1.2.3 观察指标评定标准 观察患者在用药24小时后疼痛缓解程度。评定标准如下:显效:偏头痛症状完全消失且无其他伴随症状。有效:偏头痛症状明显缓解但仍有部分伴随症状存在。无效:偏头痛及伴随症状未见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同时随访患者服药2个月后偏头痛复发情况及药物副作用发生情况。
1.2.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分析应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24小时后疼痛缓解程度比较。观察组患者24小时后总有效率为90.00%,其中显效19例,显效率为63.33%,有效率为8例,有效率为2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66%,其中显效10例,显效率为33.33%,有效率为4例,有效率为13.33%。两组患者显效率、有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用药24小时后疼痛缓解程度比较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n=30) |
19(63.33) |
8(26.67) |
3(10.00) |
90.00 |
对照组(n=30) |
10(33.33) |
4(13.33) |
16(53.34) |
46.66 |
2.2 两组服药2个月后偏头痛复发情况及药物副作用发生比较。观察组2个月后偏头痛复发患者5例,对照组2个月后偏头痛复发患者10例,两组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治疗组P<0.05,具统计学意义。药物副作用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中出血症状者3例,消化道症状者2例,肝功异常者2例;对照组中出血症状者2例,消化道症状者3例,神经系统症状1例。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其他药物副作用。两组患者药物副作用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用药2个月后偏头痛复发情况及药物副作用比较
组别 |
偏头痛 复发 |
出血 症状 |
消化道 症状 |
肝功 异常 |
神经系统 症状 |
观察组(n=30) |
5例 |
3例 |
2例 |
2例 |
0例 |
对照组(n=30) |
10例 |
2例 |
3例 |
0例 |
1例 |
3 讨论
目前,偏头痛在我国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可能与人们饮食习惯改变及作息时间不规律有关。如今偏头痛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对于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血管源性、神经介质及三叉神经血管等学说。国内学者姜磊等[4]认为NO所致的中枢神经功能异常可导致偏头痛的发生,并设计出通过电刺激猫硬脑膜诱发偏头痛的动物模型。此外国内外其他学者也根据本病其他可能的发病机制设计出偏头痛的动物模型。由此可见,本病的发生可能与血管、神经及神经介质三者的相互影响有者密切的关系[3]。这些基础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都为临床医师认识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制定更为完善的治疗方案做出指导。
丙戊酸钠作为抗癫痫药物,多用于治疗癫痫病患者,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本药对于紧急治疗和预防治疗血管性头痛也有一定的作用。由于本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所以尚不能明确解释治疗血管性头痛的作用机制。目前已有研究发现,本药治疗血管性头痛可能与其可以升高GABA浓度,阻断神经源性炎症,使中枢神经的兴奋性降低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偏头痛的患者,丙戊酸钠治疗组缓解疼痛的作用明显,其显效率、有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具统计学意义。同时服药后2个月后丙戊酸钠治疗组偏头痛复发情况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具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服药2个月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丙戊酸钠治疗偏头痛安全有效,临床可以应用。
参考文献
[1] 邹静,冯智英,李颖等.偏头痛慢性化的潜在危险因素[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8,5:133-l36.
[2]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2):65-86.
[3] 叶小菊,胡兴越.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5,3,280—282.
[4] 姜磊,于生元,刘若卓等.NO与偏头痛中枢敏化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9,15:14~17.